健康資訊 health information
《媽媽!》教會我們用愛抵御遺忘,泰康之家?guī)烷L輩找回“家的方向”!
2022-09-15
15
Sep
2022
《媽媽!》作為國內首部正視阿爾茨海默病家庭現狀的電影,講述了85歲媽媽照顧65歲阿爾茨海默病女兒的感人故事,這場令人動容的雙向奔赴的母女情,不僅獲得了獎項和票房的雙豐收,更是賺足了觀眾的眼淚、贏得一眾好評!
在9月8日,泰康之家微信公眾號推送的電影預告篇底部留言中,我們看到了來自許多阿爾茨海默病家庭的真實發(fā)聲:
密密麻麻的留言,是無數個有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家庭的辛酸和無奈。
“媽媽的記性越來越差了,總是丟三落四,已經記不住我們的名字了。”
“爸爸總是在念念叨叨,重復說著同一件事,有時候坐著發(fā)呆,能坐一下午。”
“奶奶變得像個小孩子,會偷吃東西,但是她仍然記著我最喜歡吃的點心。”
“外公已經嚴重到大小便失禁了,上了年紀的媽媽每天還要給他洗尿濕的褲子和床單,看著難受又心疼。”
……
他們是我們的父親、母親、爺爺、奶奶,是我們的老伴兒,是我們最親最愛的人,自從他們被阿爾茨海默病盯上,大腦逐漸被“攻擊”,連同他們對家人的愛,也被鎖在了記憶深處的那間“小房子”里,直到被打開的次數越來越少......就像電影中,患病女兒的那一聲“媽媽,你長得真像我媽媽……”
首次細致刻畫阿爾茨海默病家庭困境, 這部在泰康之家取景的電影令觀眾淚灑影廳
電影《媽媽!》由楊荔鈉導演,吳彥姝(飾演媽媽蔣玉芝)、奚美娟(飾演女兒馮濟真)兩位老藝術家領銜主演,作為一部現實題材影片,《媽媽!》以一對退休大學教授母女的晚年生活作為故事切入點,聚焦國內銀幕罕見的“阿爾茨海默病”群體,正視當代社會老年人群的生活現狀及阿爾茨海默病家庭所面臨的真實困境。
一位是有“老年疑心病”的85歲要強的老太太,一位是已經從大學退休、背負著對父親的愧疚過著清教徒般生活的65歲的女兒,母女兩人相依為命,生活在杭州某處的一座老宅子里。
直到一天,便利貼上的內容從日常變成了每一個電器的介紹,變成了不要忘記關爐灶的提醒,變成了媽媽去了養(yǎng)老院的告知……女兒發(fā)現自己得了阿爾茨海默病。而這,成為兩人關系和生活的重要轉折——隨著女兒病情逐漸嚴重,變得敏感脆弱,曾經古靈精怪的“老頑童”變成患病女兒遮風擋雨的“母狼媽媽”,一力承擔起照顧之任,更用自己頑強的表現,給予女兒以生活信心。
電影中,有這樣一幕讓人印象深刻且頗受觸動:
患病的女兒抱著媽媽像個小女孩般茫然哭泣
母親帶著女兒去海洋館玩,試圖讓她回憶起曾經擁有過的生活感受。到了家門口,女兒急于如廁,密碼鎖故障無法開門,母親手忙腳亂找不到鑰匙,情急之下,母親拿起錘子敲碎玻璃窗,不顧年邁從窗口爬進屋里打開大門。可是女兒已經等不及了,一腳踏入家門的瞬間便失禁了。母親默默地一路擦拭著地板上的尿液,僥幸希望女兒沒有察覺,然而,這個時候的女兒卻是清醒的,一個自尊要強的知識女性的心理防線在這一刻被擊潰,她抱著媽媽像個小女孩般茫然哭泣……
偷走長輩記憶的“第四大殺手”,你了解多少?
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俗稱“老年性癡呆”,是認知癥當中最常見的類型,占認知癥所有病例的60-70%。是一種神經系統(tǒng)退行性疾病,在老年人群中發(fā)病率越來越高,而且有發(fā)病年輕化的趨勢。臨床上主要表現為漸進性記憶減退,思維能力下降等認知功能障礙以及其他神經精神癥狀和行為障礙。阿爾茨海默病的病因尚未明確,發(fā)病機制十分復雜,且目前尚無治愈手段,被列為威脅老年人健康的四大殺手之一。
不同程度或不同階段的阿爾茨海默病癥狀有所不同:
早期的阿爾茨海默?。?/strong>認知功能下降(記憶減退、時常斷片、執(zhí)行能力下降、語言功能受損等),但患者仍能相對獨立地生活。
中期的阿爾茨海默?。?/strong>較嚴重的認知功能障礙和身心功能減退,開始出現失認、失語、失用,較頻繁地出現精神行為癥狀,沒有協(xié)助無法獨自生活。
晚期的阿爾茨海默?。?/strong>嚴重的認知功能損害,生活不能自理,完全依賴他人照顧。
泰康之家打造三大非藥物療法,助阿爾茨海默病長輩找到“家的方向”
早在2018年,泰康之家與美國領先的養(yǎng)老康復機構運營商GRS合作,結合自身實踐,打造泰康國際標準長期照護體系(TK-LTC)。在TK-LTC和醫(yī)養(yǎng)融合基礎上,泰康之家并進一步打造認知癥照護體系——“家的方向”項目。
“家的方向”將運用“以人為中心”的照護理念,打造友好環(huán)境、文娛療愈、特色餐飲、員工支持和家屬支持五大特色版塊和以多感官刺激療法、音樂療法和懷舊療法為特色的應對BPSD(認知癥的精神行為癥狀)的非藥物療法。
大量的實證研究顯示,非藥物治療的方法在緩解認知癥的核心癥狀和周邊癥狀方面均有成效,尤其是周邊癥狀,而多感官刺激療法、音樂療法、懷舊療法這個三大療法的實證研究證據最多,療效最為顯著。
多感官刺激療法
多感觀室是一個平臺和試驗田,以此為基地,泰康之家不斷擴展和豐富記憶照護區(qū),甚至是協(xié)助生活區(qū)、專業(yè)護理區(qū)長輩的感官刺激體驗,讓他們能夠從多感觀室的體驗中獲益。
居民長輩在多感官室進行多感官刺激療愈
而且,多感官刺激療法也是一種可擴展的方法,除了在多感觀室內進行相對精細、受控的刺激體驗,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通過增加良性的感官刺激,減少不良刺激來實現自身感覺的平衡??梢宰尯芏嘤芯裥袨榘Y狀的居民得到直接益處,提升生活質量。
在多感官刺激療法中,合十護理(Namaste Care)效果顯著。合十護理由國際著名阿爾茨海默病專家Joyce Simard創(chuàng)立,是在專門的合十護理室中提供以舒適為目的的服務,包括一些儀式化的日常生活行為的照護,比如洗臉、梳頭發(fā)、刮胡須等,以及一些感官刺激類的活動和撫觸。值得一提的是,泰康之家已成為中國大陸首家落地合十護理的養(yǎng)老機構。
泰康之家合十護理服務
目前,泰康之家全國已開業(yè)的12個園區(qū)的記憶照護區(qū)和專業(yè)護理區(qū)中都在進行合十護理實踐,并積極進行本土化的探索。
音樂療法
音樂療法是基于循證醫(yī)學的音樂干預手段。在認知癥的非藥物治療中,音樂治療師通過多樣的音樂互動形式,幫助認知癥人士改善認知功能,緩解激越行為和抑郁癥狀。泰康之家擁有一支專業(yè)的音樂治療師團隊和訓練有素的文娛療愈師團隊。既可以為長輩提供專業(yè)的音樂治療,又可以靈活地開展不同形式的音樂療愈活動。
泰康之家文娛療愈師開展音樂療愈活動
此外,泰康之家獨立開展的音樂治療的實踐研究項目——個性化聆聽式音樂治療,為認知癥居民制作和聆聽個性化音樂歌單,根據居民精神行為癥狀發(fā)生的規(guī)律適時安排個性化音樂聆聽,也在一線的實踐中取得了可喜的收獲。
懷舊療法
懷舊療法也稱為緬懷療法、回憶療法,是認知癥照護中常用的非藥物療法,是指借助有形的提示(如照片、熟悉的物件、音樂和錄音等)來喚起和討論長輩對于過去事件和經歷的記憶。
泰康之家養(yǎng)老社區(qū)的“懷舊角”
泰康之家的認知癥懷舊療法,會系統(tǒng)收集居民的人生故事,在日常照護中隨時隨地進行懷舊互動;同時,照護人員也會通過一對一和小組形式來進行專門的懷舊活動;另外,在記憶照護區(qū)也進行了懷舊環(huán)境的打造,包括互動體驗式記憶角、門口個性化的記憶箱、房間的懷舊布置等等。
近期,在記憶照護區(qū),主題式小組懷舊項目廣受歡迎,照護團隊通過組織認知癥居民的懷舊小組,每次聚焦一個長輩們感興趣的主題,通過老照片、老電影、老歌曲、情景再現等引導長輩進行沉浸式懷舊體驗。
泰康之家懷舊療法之“講臺人生”
多種形式的懷舊療法支持,可以有效幫助認知癥居民喚起和鞏固長期記憶,增加互動交流,促進熟悉感、安全感和自我價值感,緩解情緒問題,減少和預防精神行為癥狀的發(fā)生,整體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三大非藥物療法的效果,也在泰康之家得到了進一步的實際驗證,并得到了居民患者家屬的認可和好評:
居民長輩和家屬為泰康之家記憶照護服務點贊
在泰康之家, 即使疾病侵蝕,仍然可以優(yōu)雅的老去;即使記憶模糊,仍然可以找到家的方向。泰康之家關于認知癥照護和療愈的其他療法和特色服務,通過泰康之家認知癥照護宣傳片,可以更詳細、清晰、具體的了解。
當生活遇上阿爾茨海默病,
并不意味著就按下了結束鍵,
有親人的愛與陪伴,
有專業(yè)機構的護航,
仍然可以擁抱生活,
擁有尊嚴和快樂,
生命依然可以流光溢彩!